阳明在1528年的《答聂文蔚二》书信中有一个新的表述: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韩非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五行随时间变化而递相承袭。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是独一无二的,圆满自足的。宋元明清理学是在北宋所面临的国家、社会、人生诸多冲突和危机,与在化解其冲突和危机中智能创生的。(28)《河南程氏外书》卷12,载《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4页。有人以此为时运、命运。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郭象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白居易在《履道西门》中道:豪华肥壮虽无分,饱暖安闲即有余。由理一而呈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分殊而体现致广大的群星璀璨。
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理一。二程从佛教华严宗四法界理论思维中激发出理为最高核心话题。另分也作份,如股份、成份、身份、部分、职分、缘分、情分以及度、分、量、原则等。(56)无不能生有,天地万物的始生,是自生,自生必有生的根源、依据,这便是体有。
(4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8,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5页。气为古代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

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不无而有。(45)譬如说乾称父,坤称母,只下称字,便有分别。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然则万殊之生,因乎一气,二气之合,行于万殊。
《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然长长幼幼各不相同,是为分殊。理是天地万物必然的所以然。朱熹反对老子有生于无,《易》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于无,便不是。
(3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宋明时,构建了融突和合儒释道思维精华的新儒学的理学哲学理论思维体系。

《黄帝内经?素问》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管子认为这个承担者,应是阴阳二气。
这种分担有一方给与他者的意蕴。他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55)。(84)质性平淡,心思详密,能通自然,为道理之家。若以前者为无,则后者为有。理一分殊的一,有全满、相同、纯一、单独、统一、均平、协同、自身、本原等义。崇尚无,以无为本,把非有非无都说成无。
它贯通中国哲学始终,在各家各派学术论争中,不断换新颜。由理一分殊而导致一与多原理和有限与无限原理。
有父、有母、有宗子、有家相等分别。前者是形而上者,是形而下者之所以存在的根源。
原则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能循环往复起作用,普遍地实现出来。杨时疑其为兼爱,是没有深晓《西铭》有其深意,不体悟有等级差别。
死罪者,首身分离,故曰殊死。理一分殊话题首见于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但张载在《西铭》中没有讲理一分殊。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理一分殊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把握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理一分殊哲学思维方式敞开自我,既以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可能世界为对象,在形相、无形相的融突和合中构成属人的世界的思想,又以反思思想的思想为对象,从思想自身及思想与思想之间矛盾话题,内在地实践变革,构成反思思想的思想,使哲学理论思维得以发展。(4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8,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2页。
《西铭》之作,意盖如此。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却相反。
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管子?心术上》)物形万殊,其理则一,犹理一分殊。
故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81)虽解释《周易》卦爻的生立,意在发挥立天、立地、立人之道,外在的天道、地道与内在人道互相贯通,构成整体的三才之道。《西铭》指出民胞物与思想,杨时误以为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评之有言体不及用之弊。万事万物都处于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缘起之中。
民胞之中也有个理一分殊。(83)《言语》,载《世说新语笺疏》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92页。
万殊而一贯,则虽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梏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指。《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
成玄英疏: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自然之妙理也。金文《鬲攸从鼎》《大梁鼎》。 |